3047 个、社区儿童关爱服务场所6500 余个。三是全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积极推动
“赣鄱邻里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融合政务服务、自治服务、便民服务等三大功
能,实现了社区为民服务综合化、标准化、便利化。聚焦基层减负,推动社区治理提
质增能。一是服务事项清单化。指导各地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单,将原有的 248
项社区职责精简为 14项依法履职事项、45 项协助政府事项,20 项日常出具证明事项,
整理下发了第一批 20 条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有效遏制了
“社区万能章”现象。二是基层挂牌规范化。持续深化基层挂牌和考核评比专项整治
行动,乡、村两级挂牌减幅由 85%提高到 92.5%,考核评比减幅由42%提高到 58%,切
实做到“牌子减下去、服务提上来”。三是干部队伍专职化。此次换届,村(社区)书
记、主任“一肩挑”比例分别达到 98.66%、98.95%。全省村(居)委会主任平均年龄较
换届前分别下降了 3.25岁、3.3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分别提升了 15.6 个、4.4 个
百分点,更多学历高、年纪轻、带富能力强的人才成为“领头雁”。换届后,指导 6
个地市建立了社区工作者职业管理体系。目前,全省 50%的县(市、区)落实了社区工作
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江西红色资源多的优势,将村(社区)干
部培训放到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名村,教育引导广大城乡社区工作者听党话、感党恩、
跟党走,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聚焦急难愁盼,推动社区服务提效扩容。一是协商聚民。
持续规范开展社区协商活动,进一步规范社区协商主体、内容、方式和流程,在全省
遴选确定800 个村级协商议事示范点,精心打造一批社区议事协商典范。南昌市西湖
区创建“幸福圆桌会”协商治理机制,实施“幸福微实事”项目 398 个,办好了一大
批群众小事、急事、难事,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二是文化乐民。
联合省文明办、省广播电视台在全省社区组织开展了 600 余场次的“都市天天乐社
区大舞台”活动,把优质文化服务送进社区,把文化舞台搭进社区,进一步丰富社区
居民文化生活,融洽邻里关系,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创建惠
民。持续开展全省“绿色社区、美丽家园”示范创建活动,按照“六化”标准,着力
创建 200 个省级示范社区,进一步优化社区服务场所、服务功能、服务项目、服务水
平,把社区打造成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下一步,江西省民政厅将全面梳理
实践活动进展成效、成功做法以及短板弱项,不断巩固和深化工作成果,为推动全省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民政力量。加强乡村地名公共服务弘扬红色地名文
化江苏省民政厅
地名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关系着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政部
在全国民政系统开展 8 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办实事解民忧暖民心的重要举措。江苏省民政厅在民政部的领导下,牢牢站稳人民立
场,想群众之所盼、解群众之所急、办人民之所需,全力推进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
行动,在为民爱民中谱写新篇章。完善乡村地名信息,打通群众生活堵点。由于城乡
发展的不平衡性,少数乡村标准地名的覆盖率和使用率不高,群众不易查找,影响了
社会交往。提升行动开始以来,我们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大力推动乡村地名
信息的更新完善,全省累计采集更新乡村地名等信息 2977 条、照片1963张,进一步
夯实地名信息服务基础。各级民政部门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在线查询、12345 热线咨
询等方式为群众提供服务 8.58万人次,向公安、自然资源、交通等部门提供地名数据
支持 891次。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公路标志设置等方面发挥了
基础性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村民高兴地说:
“路牌设了,在家收快递更方便了!”编制乡镇地名规划,填补公共服务盲点。伴随江
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日新月异,一些乡镇出
现了“有地无名”情况,部分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名也湮没在城镇开发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