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党员,是要有点“熬”的精神的

2025-04-25
999+
28.54KB
8 页
88墨点
海报
侵权投诉
党课:党员,是要有点“熬”的精神的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沉住气,别放弃,熬
过去”。毛主席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想说,党员是
要有点“熬”的精神的。国家民族的富强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
的,个人杰出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成功的人,方式不
尽相同,但大半都离不开一个“熬”字。
一、“熬”的几种现象。“熬”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
处可见。
现象一,傻“熬”。首先讲一讲白龙马与磨坊驴的故事,
一匹白马和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
重重,于是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历经九九八十一
难,取回了真经,最终功臣名就。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
啊?马说:在我去取经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
且还被蒙住眼睛,被抽打着前行;其实啊,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反观我们有的党员同志,标准不求过得硬、工作不求高标准,
脑子里想是找理由、混日子;还有的不比能力素质比舒服,不
钻研创新发展,反倒沉迷于网络游戏,我们这些同志啊把不准
正偏主次,分不清是非曲直,逆来顺受不思进取,熬年头,混
日子,这些难道不是典型的“傻熬”吗?
现象二,白“熬”。《后汉书·列女传》中讲述了,乐羊子
远道求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
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
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若中道而归,何异于断其斯织乎?”
乐羊子感其言,七年不返。北宋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讲述了
神童“方仲永”,其父亲利用他的天赋,每天走村串户,浪费
了大好年华,最终沦为令人惋惜的“伤仲永”。为此,我们要
想“织布成匹”必须日积月累,要想干成事业必须持之以恒。
那么又有多少人不是“中道而归”呢?
现象三,智“熬”。智熬,就是明明白白的熬,安安静静
的熬,有效能的熬,不逃避、不盲目、不瞎混,不焦躁。
“熬”看似是最愚笨的功夫,实则是最聪明的选择。
二、“熬”的精神内涵。所谓“熬”,是初心不改,走好
选择的路;是喜欢中持有一份凝重,悲伤时多一丝希望;是对
人生的负责,谨慎对待每一个日子。
(一)熬,不是虚度光阴,而是积蓄能量。机遇总是垂青
有准备的人。众所周知,竹笋前4年仅能长3厘米,但从第
五年开始,以每天 30 厘米的速度惊人的生长,6周长成15
米高。其实,前四年它并不是没有生长,而是在扎根!从笋芽
形成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它一生必须面临种种困难,然而它
不抱怨、不退缩,每天都在黑暗中默默等待、奋力向上、矢志
不渝,最终破土而出、直指蓝天。这启示我们:要想成为参天
之竹,就必须经历在泥土里的磨难与破土冒尖的痛苦期。
(二)熬,不是止步不前,而是奇点跃变。什么是奇点呢,
一个函数中两个变量,其中当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
化,一开始变化非常小,但逐渐的,变化越来越大,到达某一
个点是发生突变,成指数级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这个点就
叫奇点。由此可见,“熬”不是躺着休息等待观望,而是在日
复一日的咬牙坚持,一点一滴的不断累积,等到临近奇点时,
咬牙坚持挺过奇点,从而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曹雪芹历时
10 年完成了旷世之作《红楼梦》,同样《本草纲目》用时27
年、《徐霞客游记》用时30 年、《资本论》用时44 年、
《浮士德》用时60 年。再比如,林肯一生经历无数挫折,却
终成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试问他们哪一个不是熬过
标签: #精神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党员,是要有点“熬”的精神的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沉住气,别放弃,熬过去”。毛主席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想说,党员是要有点“熬”的精神的。国家民族的富强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个人杰出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成功的人,方式不尽相同,但大半都离不开一个“熬”字。一、“熬”的几种现象。“熬”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现象一,傻“熬”。首先讲一讲白龙马与磨坊驴的故事,一匹白马和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于是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是了真经,最终功臣名就。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在我去取经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