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开放能力重在制度创新

VIP专免
2025-03-26
999+
28.48KB
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提升开放能力重在制度创新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
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
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同时对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
外贸体制改革等作出重要部署。需以制度创新提升开放能力,
更好凝聚开放共识,形成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合力。
回顾对外开放历程,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特色鲜明、成效卓
著,形成以增量带存量、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渐进式开放
模式,产生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正向效应。改革开放后,
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加速发展。1999 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
额达 3606 亿美元,攀升到世界第九位。2009 年货物进出口规模
扩大到 22075 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2013 年,我国成为全
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3 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
5.9 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升至 12.4%。2024 年,全年货物进出
口总额比上年增长 5.0%。随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
等“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
新优势持续增强。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推进,规模扩大、质量
提升、结构优化、话语权增强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快形成。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
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当前,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数轮
侧重点不同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市场开放,成本低、冲击小、相
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领域逐步开放到位。但面对新一轮科技
革命,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如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前沿科
技和未来产业等新兴领域怎样创新国际合作方式等新问题上还
存在困惑,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仍存在障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劳动
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开放成本高企、难度增大等问题还有待
解决。从国际环境看,开放发展是世界和时代的主流,但逆全
球化暗流涌动,地缘冲突损害国际分工效率,单边主义、保护
主义、霸权主义侵蚀现行多边贸易体制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便
利化成果。新形势下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迫切需要以新发展
理念引领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以更有效的制度创新,突进
“深水区”,推动开放制度体系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推
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加强顶层设计扩大自主开放。历史地看,世界大国均有根
据自身发展需要、服务于不同战略目标来推进单边开放的制度
安排。推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自主开放,可考虑在实施进
一步扩大免签证国家范围等政策措施基础上,加快经验复制推
广,充分释放政策效应,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对外经贸、外
商投资、对外投资、科技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中敢闯敢
试,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稳步有序扩大对最不发达国
家单边开放,拓宽开放渠道,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形成工具丰
富、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撬动力大、合规性强的“开放政策
包”。
瞄准痛点堵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现阶段我国服务业开放
进程整体上相对滞后,金融、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也还有
开放空间。这些既是存量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形成新一轮增
量效应、释放潜力、提振信心的突破口。需深入实施外商投资
法及实施条例,进一步合理缩减负面清单,落实好全面取消制
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着力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深化改
革扩大开放,重点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
域有序扩大开放,探索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医药
健康等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的国际合作新机制,促进新兴领域
资本、技术、人才跨境流动;构建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长效机制,
增强政策合规性、透明度;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海南国
际消费品博览会等,打造新型国际合作的综合性公共平台。
摘要:
展开>>
收起<<
提升开放能力重在制度创新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同时对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等作出重要部署。需以制度创新提升开放能力,更好凝聚开放共识,形成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合力。回顾对外开放历程,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特色鲜明、成效卓著,形成以增量带存量、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渐进式开放模式,产生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正向效应。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加速发展。199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606亿美元,攀升到世界第九位。2009年货物进出口规模扩大到22075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