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上的讲话:从雷锋日记到青春答卷 让奉献成为青春底色

VIP专免
2025-03-24
999+
26.25KB
4 页
88墨点
海报
侵权投诉
在2025 年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上的讲话:从
雷锋日记到青春答卷 让奉献成为青春底色
老师们、同学们: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站在新学期的起点,我想和大家聊
聊“青春的选择”。有人问:在这个“躺平”与“内卷”交织
的时代,年轻人还能像雷锋那样纯粹地奉献吗?今天,让我们
翻开《雷锋日记》,对照新时代的青春考卷,写下三个答案—
—“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奉献的坐标永远清晰”“青春的
价值永远滚烫”。
一、读懂雷锋日记:精神的火种,从不是“过去时”
《雷锋日记》里最动人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细
水长流的温暖。他帮战友补袜子、为灾区捐积蓄、在工地义务
劳动……这些小事背后,藏着跨越时代的精神密码:奉献不是牺
牲,而是选择;不是负担,而是幸福。
有人说,雷锋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榜样”,今天已经“过
时”。但看看我们身边:
“00 后”护士刘家怡,在武汉疫情暴发时写下“穿上防护
服,我就不是孩子了”,在隔离病房连续奋战 40 天;
北大研究生支教团,24 年接力奔赴西部,用知识照亮乡村
孩子的眼睛;
校园里的“红马甲”,从迎新引导到垃圾分类,用微光点
亮他人的生活。
同学们,雷锋精神从未离开。它藏在快递小哥无偿运送急
救药品的电动车里,藏在大学生村官为老乡直播带货的手机里,
更藏在每一个普通人“做好分内事、帮好身边人”的善意里。
二、校准青春坐标:奉献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
题”
这个时代,有人质疑:“连自己都顾不好,谈何奉献?”
但我想说:新时代的奉献,不是非此即彼的“苦情戏”,而是
理性与情怀的“交响曲”。
对教师而言:
不必苛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但可以像张玉滚校长那样
用一根扁担挑起山村教育的希望;
不必强求“蜡炬成灰泪始干”,但可以像复旦教授钟扬,
把种子播撒在青藏高原,把科学精神种进学生心田。
对同学们而言:
不必人人都去支教边疆,但可以在实验室为攻克“卡脖
子”技术熬一个通宵;
不必个个都捐出全部积蓄,但可以用专业技能为社区设计
防诈小程序;
甚至,只需在室友情绪低落时递上一杯热奶茶,在网课弹
幕里发一句“老师辛苦了”——奉献的底色,就藏在“举手之
劳”的温度里。
就像华为工程师在非洲建基站时说的:“我们不是来当英
雄的,但总得有人让信号塔立在荒漠里。”
三、写好青春答卷:让“利他”成为人生的“快捷键”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精致利己”,但我想用三组数据打破
偏见:
清华大学“薪火计划”学员中,85%的毕业生选择投身国
防、基层和重点行业;
B站“青年 UP 主”创作的知识普惠视频,累计播放超 100
亿次;
我校“乡村振兴实践团”去年为 20 个村庄设计农产品品牌,
带动农户增收 300 万元。
这些年轻人告诉我们:奉献不是“吃亏”,而是“增值”
——它让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同频共振。
摘要:
展开>>
收起<<
在2025年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上的讲话:从雷锋日记到青春答卷让奉献成为青春底色老师们、同学们:阳春三月,万物生长。站在新学期的起点,我想和大家聊聊“青春的选择”。有人问:在这个“躺平”与“内卷”交织的时代,年轻人还能像雷锋那样纯粹地奉献吗?今天,让我们翻开《雷锋日记》,对照新时代的青春考卷,写下三个答案——“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奉献的坐标永远清晰”“青春的价值永远滚烫”。一、读懂雷锋日记:精神的火种,从不是“过去时”《雷锋日记》里最动人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细水长流的温暖。他帮战友补袜子、为灾区捐积蓄、在工地义务劳动……这些小事背后,藏着跨越时代的精神密码:奉献不是牺牲,而是选择;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