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案件达 27 起,占全村民事诉讼总量的 65%。典型案例中,村
民王某支付彩礼 30.8 万元后,女方未办理结婚登记即离家出走,
法院判决返还20 万元。此类案件往往涉及取证难、执行难,耗
费大量司法资源,更造成"人财两失"的社会创伤。
二、深层症结:多重因素叠加催生彩礼乱象
(一)性别比例失衡加剧婚姻市场异化。截至2025 年3月,
我 村 适婚男女 比 例 为 123:100 ,35 岁以上未 婚 男性 占 比 达
12%。供需失衡导致婚恋市场出现"价高者得"的畸形竞争。如
张某之女因提亲者众多,家庭公开要求彩礼不低于 28.8 万元,
形成"卖方市场"效应。这种现象印证了马克思"供求关系决定价
格"的经济规律在婚俗领域的异化表现。
(二)攀比文化侵蚀传统价值体系。"不比人品比彩礼,不
看感情看账单"的攀比风气盛行。调研发现,52%的家庭承认提
高彩礼金额系因"不能比邻居家低"。更有极端案例:村民赵某
之女三年内三次结婚,彩礼金额从28.8 万元攀升至36.6 万元,
形成"婚姻产业化"的恶劣示范。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与"礼轻情意
重"的传统婚俗文化背道而驰。
(三)社会保障缺失催生代际依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
不完善,部分家庭将彩礼视为"养老储备金"。如68 岁的村民刘
某坦言:"收彩礼是为将来生病有个保障。"这种将婚姻关系异
化为经济契约的行为,暴露出农村社会保障短板的深层次矛盾。
三、治理路径:多措并举构建移风易俗长效机制
(一)党建引领树新风,重塑婚俗价值标杆。依托新时代
文明实践站,组建由老党员、乡贤、青年代表构成的"红白理事
会",制定《婚俗礼仪指导标准》。推行"集体婚礼""家风讲
堂"等创新形式,2024 年试点举办的"零彩礼新人颁证仪式"获得
82%村民好评。通过树立典型,让"重情轻礼"成为新时尚。
(二)经济杠杆调结构,破解婚俗利益链条。建立"婚俗改
革积分制",将抵制高额彩礼纳入村规民约奖惩体系。对主动降
低彩礼的家庭,给予优先推荐就业、提高信用贷款额度等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