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实践逻辑和配套改革

VIP专免
2025-03-20
999+
27.85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实践逻辑和配套
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
然要求。城乡融合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推进城乡融
合发展,前提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关键在于促进城乡要素平
等交换、双向流动,主要依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为以改
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加快破除妨
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城乡融合发
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共同富裕。
众所周知,生产要素是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投入品。生产
要素优化组合和创新性配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
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可以改变城
市和乡村资源禀赋,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城乡联系和经济
循环,促进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由于规模经济集聚效应,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经济活动效
率往往高于农业和农村地区,导致资源要素源源不断地从农村
流向城市,带来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这是客观规律。
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为避免农村凋敝引发城乡发展差
距过大,很多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改
善城乡、工农关系。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后期发展阶
段,加上长期遗留的体制机制原因,资源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
仍是普遍现象,乡村发展活力和动力不足的状况亟须改变。而
且,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
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我国 14 亿多人
口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
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因此必
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其中最关键的就是
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
兴战略,不断探索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面
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城乡统
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建立,2024 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7%;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向联通化、
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 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
2.34。但是,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仍然面临一些突出
的制度性障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没
有完全到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18 个
百分点,常住人口尚未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吸引
城市人才下乡机制亟待建立。二是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仍
未真正形成。需按照中央要求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
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三是农村资金净
流出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
乡村全面振兴面临巨大资金供给缺口。四是城乡产业融合机制
有待健全,乡村产业效益水平有待提高,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
善,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五是城
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依然有差距,农
村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不足。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有破有
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必须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主攻方向,聚焦人、地、钱、产进一
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激活城乡发展内生动力,缩小
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乡村之间、农民群体之间“三大差距”,
扎实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摘要:
展开>>
收起<<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实践逻辑和配套改革城乡融合发展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前提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关键在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主要依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为以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加快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共同富裕。众所周知,生产要素是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投入品。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创新性配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