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意识形态主题调研报告汇编
VIP专免
2024-12-01
999+
28.9KB
2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意识形态主题调研报告汇编(3篇)
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效力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
和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
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意识形态工作
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不可忽视的是
来自快速兴起并迅猛发展的网络空间的挑战。它在变革人们的生产、
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面传播产生了一定的负
面影响,若不能正确认识挑战,尽早探索切实可行的应对路径,促
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力的提升,将会是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
中的巨大风险。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新情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xx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xxxx 年xx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xx.xx 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 xx.x%。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xx.x%;使
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 xx.x%;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上网的比例分别为 xx.x%、xx.x%和xx.x%。”
可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时代已然
成为一个网络化时代,超过 x/x 的国民通过网络接收信息、感知世界
甚至塑造三观。网络空间逐渐实现了对现实边界的消解,构建出了
一个全新的社会样态,不仅深刻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和思维
方式,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的传播提供了具有独特形态
的新情境。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仅建构起了一个纯粹技术的虚拟
空间,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自由流动的信息连接起无数的网络节点,
从而突破传统的物理边界,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人类联系交互生存
空间——网络空间,并在时空、交往和主体三个方面呈现出独特的
“缺场”性质。
一是时空的脱域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是
确定的,所处空间和地点是一致的,所处时间和当下是重合的。在
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是受‘在场’,即地域性
活动支配的”。但是在受互联网信息技术支配下的网络空间中,传
统物理空间的地点限制不再是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自由流动的信
息在迅速扩散中模糊了物理边界,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时间的
流逝。地理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延伸使得任何面对面的互动关系都不
再确定,变得更加抽象和泛化,人们从时空关联中脱离了出来。
二是交往的隐匿化。与现实空间中确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不同,
网络空间中参与主体的身体和身份特征相对于他者来说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除非他自我主动暴露,否则没有人会知道他的性别、年
龄、性格等。流动的信息架起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桥梁,电子设备作
为中间载体,将人们从彼此交互的地域性关系中脱离出来,并跨越
无限的时空距离,重构起身体缺席、身份消隐的匿名交往实践。另
外,由于减少了很多具体环境的限制,通过匿名交往产生的联系反
而更加纯粹,人们相互之间能够更加容易形成共享观念和价值观。
三是主体的去中心化。网络空间的兴起不是从上而下的政策推
动,而是无数网络参与主体的共同积极推动。与现实世界中组织架
构清晰、管理层次严明的社会实体组织不同,交往的隐匿化使得网
络空间是“由网络参与主体自发形成的关系松散却联系紧密的非结
构化的组织群体”,没有人能够占有绝对权威的中心位置。在这个
空间中,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能成为焦点。在现实中可能身
处被动地位的普通大众在这里能轻易掌握主动权,建构起以自己为
中心向四周散发信息的网状结构。
因此,网络空间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情境是不可忽视的现实。交往的隐匿、去中心化的组织、观念的复
杂感性多元和交往的交互连接等网络空间的鲜明“缺场”特质,在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网
络空间中思想意识的混乱无序和价值体系的目标偏离,为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有效传播增加了难度。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空间在为社会各个群体提供自由、平等发声平台的同时,
也为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的碰撞交锋提供了新的平台阵地,这
摘要:
展开>>
收起<<
意识形态主题调研报告汇编(3篇)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效力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意识形态工作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不可忽视的是来自快速兴起并迅猛发展的网络空间的挑战。它在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面传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若不能正确认识挑战,尽早探索切实可行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