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设立微专业专题研讨发言稿
VIP专免
2024-11-30
999+
16.17KB
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大学设立微专业专题研讨发言稿
近年来,微专业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多所大学中
悄然兴起,吸引了不少学生乃至校外人士积极报名。所谓
微 专 业 , 大 多 瞄 准 新 技 术 、 新 产 业 、 新 需 求 , 如
“AI+X”“计算、数据与管理”“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治
理”“新能源电池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等,小而精
且美,虽然不具有学位授予资格,但依然挡不住人们的报
名修读热情。
微专业的兴起,不仅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拓展,
更是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积极尝试。长久以来,大
学教育遵循分学科治学、分专业培养人才的传统,有着严
格的规范。学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学科、专业目录
来申请开设专业,再进行招生、培养、考核,最终授予学
生学位。专业划分具有较强的“刚性”,学科之间的界限
相对清晰。然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严格按学科
划分,往往需要综合性知识和能力来解决。随着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科建设与学生及就
业市场的现实需要时有“错位”。在学习期间,学生虽然
有转专业、辅修、跨专业选课等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不
得不再三权衡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因素。
不同于大学教育传统的主修和辅修专业,微专业不具
有学位授予资格,一般只提供学习证明。这虽在一定程度
上削弱了其权威性,但也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由
于开设限制较少,无须过多申报审批,高校可以更自主决
定开设哪些微专业。实践中,不少微专业通过校际合作、
校企合作、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使得教学组织和方式
更加务实多样,有的甚至面向社会开放。
微专业优势何在?笔者认为,不妨从“微”“专”
“业”3个维度来理解。
从“微”的维度来看,微专业大多学制短、课程精。
它不像传统专业那样结构严谨、体系庞大,更多是聚焦某
一具体领域或技能,通过短小精悍的5~8 门课程,让学生
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掌握核心知识,这也使得微专业能够
更适应当前经济业态的快速变化和知识的不断更新迭代。
对学习者来说,微专业的“微”还意味着更低的学习门槛
和更高的学习效率,单刀直入,更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学
习习惯,也有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从“专”的维度来看,微专业虽然学制短,但并不意
味着浅尝辄止,相反,在专业方向上具有鲜明特色。从现
已开设的微专业目录来看,多围绕“四新”领域,即新工
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这些领域代表了当前学科
发展的前沿和趋势,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跨学科
交叉学科人才。特别是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相关的微专
业大受欢迎。就算是一些看上去很接近传统学科的微专业
标签: #发言稿
摘要:
展开>>
收起<<
大学设立微专业专题研讨发言稿近年来,微专业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多所大学中悄然兴起,吸引了不少学生乃至校外人士积极报名。所谓微专业,大多瞄准新技术、新产业、新需求,如“AI+X”“计算、数据与管理”“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治理”“新能源电池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等,小而精且美,虽然不具有学位授予资格,但依然挡不住人们的报名修读热情。微专业的兴起,不仅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拓展,更是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积极尝试。长久以来,大学教育遵循分学科治学、分专业培养人才的传统,有着严格的规范。学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学科、专业目录来申请开设专业,再进行招生、培养、考核,最终授予学生学位。专业划分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