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
VIP专免
2024-09-27
999+
13.27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研讨发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人工智能日
益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在各个领域的
应用场景不断落地,极大改变了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工智能与
学科建设的双向赋能为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共融
共生、相互助力和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不是人工智能挑战、冲击传统学
科,而是二者交叉融合、双向赋能、共谋共创、重塑体系。早期从
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多来自计算机、控制、数学等学科,但随着
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强大的网络带宽、存储能力
和算力支撑,人工智能已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边界,或正在延
伸至几乎所有学科。一方面,现有学科支撑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神
经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灵感和原型,数学、
统计学等为人工智能建模、分析、证明提供理论基础,自动化、计
算机、信息技术等为人工智能提供技术支持和工具,制造、交通、
海洋乃至法学、设计、教育等学科则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丰富多
样的创新场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内涵创新和转型
升级。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门高度综合和交叉的学科,更是一种可以
深度融合和渗透至各个学科的全方位、引领性的催化力量,而这种
力量需要在其他学科中得以应用与验证,方能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学科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随着知识生产的专门化,大
学以学科为边界组织起学院或学系的制度架构,不同知识体系之间
利用自身特有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创造出学科的“护城河”,学
者们也以学科为边界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在我国现行制度下,招
生依据学科建制来统筹,经费按照学科建制划拨,各项有形无形的
资源也与学科建制直接挂钩。只有拥有了学科建制,才能获得相应
的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才有合法性基础。然而,
人工智能的出现正在打破学科间的高墙。在人工智能技术最新讲话
系列的新形势下,大学不能再被排名等“指挥棒”牵着鼻子走,而
应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和制度改革“深水区”,主动探索交叉
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新模式。具体来说,人工智能赋能学
科建设有三种基本路径:传统学科创新,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
兴起。
传统学科创新主要指“新文科”“新商科”建设。比如人工智
能刺激文学、哲学、语言学衍生新的研究问题和理论发现,为传播
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向,在教育、法
律、金融等实践性强的领域则创造出智慧教育、智慧法律和智慧金
融等应用工具。针对这些学科,大学应注重发展其本土特色和时代
特征,加快学科的科学化、数字化转型,引导学生关注新现象、新
问题,培养学生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创新能力,例如,场景创新
能力,复杂系统的建模能力,问题的深度逻辑推理能力,等等。
学科交叉融合主要指传统理工科向“新工科”“新理科”的转
摘要:
展开>>
收起<<
研讨发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落地,极大改变了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工智能与学科建设的双向赋能为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共融共生、相互助力和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不是人工智能挑战、冲击传统学科,而是二者交叉融合、双向赋能、共谋共创、重塑体系。早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多来自计算机、控制、数学等学科,但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强大的网络带宽、存储能力和算力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