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论新时代中国文学高峰的创构—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
VIP专免
2024-06-03
999+
33.61KB
2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
一、文学高峰:理论探讨与表现形态
2014
年
10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
会上,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
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
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
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毋庸置疑,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
暴露出众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作家的
创作弱化了对现实的敏感度,失去了内在的骨力和张
力,淡化了人民性传统与大众化走向,这样的文学,最
终失去的是信仰之美与崇高之美,由此导致的一个文
学现象,就是“有高原”而“缺高峰”。自习近平有关文艺
问题的系列讲话发表以来(以下称“系列讲话”),文学
高峰作为“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就目前已有
的成果来看,研究者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围绕“如
何缔造文学高峰”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些意见无疑有
助于我们深化对“文学高峰”精神的认识。
借鉴的视角讨论文学高峰,已发表葛晓音的《唐代文
学高峰的启示》(2017 年11 月10 日)、莫砺锋的
《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2017 年11 月17 日)、
黄天骥的《明清戏曲高峰的启示——从汤显祖“意趣神
色”论谈起》(2017 年11 月24 日)、程正民的《十
九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的启示》(2017 年12 月12
日)、郭宏安的《十九世纪法国文学高峰的启示》
(2017 年12 月15 日),以及较早的谢尔·埃斯普马
克的《文
学高峰何以可能》(2015 年5月19 日)、较晚的陈
晓明的《文学高峰一定是作家、批评家和读者共同创
造出来的》(2018 年9月7日)等。在一些学术期
刊也能见到关于文学高峰的探讨,如汪树东的《文学
的高峰如何铸造——兼谈当前中国文学超越精神的重
建问题》(《文艺评论》2015 年第7期)、李建军的
《一座真正的文学高峰》(《文学自由谈》2017 年第
1期)、张清民的《时代精神与高峰文学作品》(《山
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1期)、张
崇琛的《两座文学高峰间的相通——从〈离骚〉到〈聊
斋〉》(《蒲松龄研究》2018 年第1期)等。当然,
在《人民日报》之外的其他报刊(或网站),也出现
了探讨文学高峰的文章,如聂茂的《文学中心与文学
的《塑造时代新人攀登文学高峰》(中国作家网2018
年9月21 日)等。
从以上成果来看,尽管研究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
发,对“如何缔造文学高峰”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但
整体来看却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因为关于这样几
个核心问题,研究者并没有作出明确的阐发,即“到底
什么样的文学才算是高峰”“文学高峰的表现形态是怎
样的”“创造新时代文学高峰,我们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
显然,只有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阐发,才能使我们
形成文学高峰的总体观念,也才能为新时代文学走向
高峰提供理论支持。鉴于此,我们将围绕上述问题展
开论述,以期对“文学高峰”达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认知。
有必要首先澄清“到底什么样的文学才算是高峰”,
澄清这个问题是我们讨论文学高峰的前提。《现代汉
语词典》中,“高峰”有两个解释,一是“高的山峰”,
二是“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文学高峰”中的“高峰”
明显所用的是比喻义,据此我们可以认定,所谓文学
高峰,即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但这样说却忽
视了两个基本的维度,即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没有
这两个维度作为参照,“最高成就”便无法存在,因为
任何“最高成就”都只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通过比较而
存
峰,从时间范围来说,指14 世纪至16 世纪,而从空
间
范围来说,指欧洲(确切地说指西欧),这就可以厘
定,欧洲文艺复兴作为文学高峰,是指14 世纪至
摘要:
展开>>
收起<<
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一、文学高峰:理论探讨与表现形态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众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作家的创作弱化了对现实的敏感度,失去了内在的骨力和张力,淡化了人民性传统与大众化走向,这样的文学,最终失去的是信仰之美与崇高之美,由此导致的一个文学现象,就是“有高原”而“缺高峰”。自习近平有关文艺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