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宣讲材料: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及“十四五”能源发展展望

VIP专免
2024-06-01 999+ 21.01KB 11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宣讲材料: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及
“十四五”能源发展展望
2020 年,中国正式作出“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关键期、
推进碳中和起步期。下面,我们将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国内
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与能源工作新格局两个方面出发,
深入解读中国将如何推进传统能源升级、发展清洁能源并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
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国内外背景
(一)国内背景
1.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
制,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进展。这是对于过去而言的。自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000 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能源消
费的增长也较快。过去,我们是粗放式的能源生产方式,再加上没
有能源消费的“天花板”,所以能源消费是敞口式的,造成了能源
消费增长较快的局面。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
成绩的同时,我们的能源消费增加量也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党的十
八大以来,我们逐步改变了过去粗放式的能源生产方式,同时采取
坚决措施改变了敞口式的能源消费模式,所以从 2011 年到 2019
年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速明显下降了。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讲,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过去,我们的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为主,尤其是在 2000 年到
2015 年间。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大力度调整能源消费结
构,煤炭消费比重于 2019 年首次降到 60%以下,同时清洁能源和
相对效率较高的石油、天然气的比重有所增加。这一重大历史性变
化,改变了我们过去长期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困难的局面,也是中央
把调整能源结构作为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抓手的具体成果。
尽管我们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我国能源消费
结构与能源经济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发
达国家以油气消费为主,同时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也相对较高。按照
现代化的水平、绿色低碳的要求,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仍然有很
长的路要走。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实体经济部门的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
电力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天然气的比重也有所提升。要知
道,过去一段时间,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
速度是相对较快的,所以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的较大变化也是
来之不易的。
2.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
我国能源消费的 85%左右都是自产的,只有 15%左右是进口
的。我们生产能源的最大特征是,化石能源产量巨大,同时发电水
平较高、发电量较大、电气化程度较高,而电力生产以燃煤发电为
主。
2019 年,我国发电量占到全球的 27.8%,总量在 75000 亿
千瓦时以上,均发电量5300 千瓦时。可见,我们的发电量
是一个长,而是煤电占比在 60%以上。由于发电量巨大、
煤电占比高,我国电能的清洁化程度和低碳化程度是相对较低的。
但我们也到,从 2018 年开,我们的煤电占比年都是有
所下降的。
3.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
然我国进口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 15%左右,但是
化石能源品种进口量都是全球最大的。我国油气的对外依度都是
比较高的,2020 年进口5.4 亿吨、进口天然气1400 亿
、进口煤炭3亿吨
)国背景
1.新一轮能源革命高潮正在兴起
新一能源革是和新一工业革相成的。新一能源
以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融合为主要标志,其特征是高效化、
清洁化、低碳化、能化。新一能源革发生以来,很多颠覆
技术成果出现,比如加速全球能源革和能源技术创新的页岩气、
页岩油开采技术,改变大的经济体能源发展方能、太阳能等
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推全球能源应一体化进程的大电网技术
等等。
摘要:

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宣讲材料: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及“十四五”能源发展展望2020年,中国正式作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关键期、推进碳中和起步期。下面,我们将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国内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与能源工作新格局两个方面出发,深入解读中国将如何推进传统能源升级、发展清洁能源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国内外背景(一)国内背景1.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进展。这是对于过去而言的。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经...

展开>> 收起<<
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宣讲材料: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及“十四五”能源发展展望.docx

共11页,预览4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11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