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振兴乡村依靠谁
VIP专免
2024-05-31
999+
13.02KB
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乡村振兴所谓以农民为主体,可升级为以在地农民、返乡
能人和下乡市民为主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各类人才开始向乡村聚
集。 一方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
快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
乡村 振兴促进法也要求,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
意愿,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
利益。另 一方面,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
出,引导城 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
人才在乡村振
兴中建功立业。
那么,乡村振兴真正的支撑性主体是谁,如何处理本土人
才和下乡人才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和理解在乡村共存的多元
人才主体?这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时,必须筹谋和回答的。
乡村振兴可以按照在地农民、返乡能人和下乡市民三类群
体,锻造一个新的支撑性主体。
首先,农民世世代代在乡村生活,是乡村的原住民,在以
工农联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乡村解放和发展
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当之无愧的首要主
体。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创业或务工的大多数流动人群
依然保持着乡村户籍,具有浓烈的乡村文化认同。同时,他们
又熟悉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当他们有志于返乡时,可以在城乡
之间担任积极的文化使者,架设起沟通的桥梁。
最后,由于厌倦城市喧嚣的生活方式,有一部分敏感而有
能力的城市市民,愿意来到乡村生产和生活,成为“新村
民”。他们的逆向流动,有助于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双向流
动。
这三类主体对乡村振兴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其一,仅
仅依靠在地农民,他们的生产方式相对传统,视野观念有所局
限,资源整合能力也相对不足,很难自觉创造出一种新的、具
有未来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二,如果仅仅依靠返乡、下乡人
才承担乡村振兴重任,则会带来社会矛盾,不利于中华民族历
史文化传统接续传承。
从事实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以及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当前乡村已经呈现出如上三类主体共
同生活的局面,当因势利导、加强融合。
从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类主体的融合,既可以
带来资金、人力和文化等各类资源的融合,还能体现出时代
性、前瞻性和未来性。要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将这三类主
体锻造成为一个有机新主体。
与此同时,重庆大学潘家恩副教授提醒我们注意,如果说
乡村建设的上半场,是通过各类工程、项目和制度的创新探
索,为主动下乡和返乡者“打开一扇门”,同时激活乡村种种
在地资源,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那么也应该对
乡村建设的下半场有所预判。未来,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长
标签: #乡村振兴
摘要:
展开>>
收起<<
乡村振兴所谓以农民为主体,可升级为以在地农民、返乡能人和下乡市民为主体!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各类人才开始向乡村聚集。一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促进法也要求,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那么,乡村振兴真正的支撑性主体是谁,如何处理本土人才和下乡人才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和理解在乡村共存的多元人才主体?这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在全面推进...